• 个中“痴人”黄公望
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68

    图片

    一叶小舟孤零漂荡于富春江面,船上那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时而闭目凝神,时而睁眼凝望。

    骤雨倾盆,水雾弥漫,他却如磐石岿然不动,任凭雨水湿透衣袍,仿佛天地间唯剩他一人与这莽莽山水。路人指指点点,只道又见那“黄疯子”在雨中痴行。

    世人眼中,黄公望是疯癫痴傻的异类;然而这痴字背后,却藏着一个生命挣脱俗世樊笼后,所寻得的真正清醒。

    黄公望少时也曾怀抱济世热望,他精通经史,谙熟吏事,原可踏稳仕途步步登攀,然而命运却猝然将他抛入深渊。

    在元朝终于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的时候,同样胸怀大志的黄公望,却在这一年决定,不再追求”出人头地”。

    时年47岁的黄公望,因张闾被参“以括田逼死九人”一事受牵连入狱,沦为阶下囚。

    这一年是延祐二年(1315年),也就是宋亡的36年后。

    图片

    元·黄公望·九峰雪雾图

    绢本立轴水墨116.4×54.8cm

    故宫博物院藏

    在暗黑牢笼里,不见天日,不知春秋,唯有蟋蟀断续的鸣声在死寂中顽强作响。

    这微弱的自然之音,如同天外降下的灵犀一点,竟穿透了他绝望的壁垒:原来生命本身自有其庄严节奏,何苦非要为那虚妄功名而耗尽心力?

    牢狱是黄公望命运的转折点,却也敲碎了他所有对世俗价值的依恋。

    出狱时他已年近半百,世事看破,遂自号“大痴”。这“痴”字,正是他对世人汲汲营营之态度的无声反讽。他选择了一条世人眼中“痴傻”之路:投奔画坛巨擘赵孟頫门下,五十岁高龄始执画笔学艺。

    其痴学之态,令人动容。每逢外出,必携皮囊中置放画具,遇奇树怪石,便凝神静观,取纸墨对景摹写。

    冬日严寒,大雪封山,朋友王蒙踏雪来访,竟见他独自一人兀坐于冰封溪涧边,浑然不觉寒冷侵袭,痴痴然融入了天地之间那片茫茫雪白。

    王蒙窥得此景,也不禁悄然退去,唯恐惊扰了这份与自然对话的专注。

    正是这近乎执拗的痴,使得他笔墨日臻化境。

    他师法前人,却不被缚住手脚,更倾注自己半生所历的悲欢风雨与山川感悟。

    他的画,遂渐渐脱胎换骨,成为心灵与山水对话的独特声音。

    图片

    七十九岁那年,黄公望在富春山脚结庐而居。朋友无用师来访,黄公望慨然允诺,要为此处山水立传。

    从此,这位耄耋痴人,便以天地为书斋,全心投入《富春山居图》的创作。

    他不再只是旁观者,而将自己彻底交付给这片山水。他时常坐于江畔危石上,一坐竟至暮色四合,浑然忘了时间流逝。

    当江风挟着水汽扑面而来,他仿佛听见了山峦的低语、草木的呼吸。

    笔锋在纸上沙沙游走,像蛰虫苏醒,似春蚕食叶,也如他胸中酝酿的天地清音。

    每一笔皴擦点染,都非刻意雕琢,而是胸中丘壑的自然流淌。如此痴迷沉浸,七年时光如水悄然滑过,这幅传世长卷终告完成。

    画中,峰峦浑厚、草木华滋、云烟变幻,尽显富春江四时不同气象之魂魄。

    画成之后,黄公望提笔在卷末题写:“兴之所至,不觉亹亹布置如许,逐旋填剳,阅三四载,未得完备……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。” 

    字句朴素,却道尽艺术创造中那份漫长跋涉的虔诚与郑重。

    画卷完成之后,黄公望平静地将此一生心血交付于无用师,脸上毫无不舍。

    他毕生所求,原非画作传世之名,而是作画过程本身那物我两忘的沉醉与澄明。

    他早已将自己画进了那片山水,成为其中一石一木,一云一水,永恒地呼吸于天地之间。

    图片

    世人常讥笑痴人,只因痴者眼中所见,心中所感,早已超越俗世价值所能丈量。黄公望的“痴”,是摔碎牢笼后对生命本真的固执拥抱,是五十学艺时对艺术之道的赤诚敬畏,更是七载绘图中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。他用自己的痴,在无常命运中开辟出一条通往永恒的道路——生命价值并非来自世俗的功名标尺,而源于灵魂与热爱之物的深度交融。

    所谓痴人,不过是没活成你期待的模样。黄公望的痴,是向生命本真发出的固执呼唤。当尘世喧嚣如潮水般拍打岸礁,他那雨中泛舟的背影,兀自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:

    在灵魂深处执拗守护的东西,才是生命不可让渡的尊严。

    作者 | 问石:梦中探幽,以心传情,琢字成章。

    编辑 | 落笔升蝶:资深痴红品红人。

    图片 | 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    上一篇:点灯的,人。
    下一篇:没有了